【编者按】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为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师在智能时代的教学能力与素养,济宁教育学院精心组织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修班”。这场以“智赋师能·数启未来”为主题的研修,旨在通过前沿理念的引领与实践方法的分享,助力教师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找准方向,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在这里,从AI技术的基础认知到教学场景的落地应用,从数据思维的培养到创新课堂的构建,每一位参与者都在沉浸式学习中探索着教育数智化的无限可能。以下呈现的,是老师们在研修路上的思考、感悟与实践构想——有对技术应用的初体验,有对教学变革的深思考,更有对未来教育的热期盼。这些真实的声音,正是参训教师在“学-思-践-悟”的循环中,完成了从“技术适应者”到“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蜕变,这不仅是技术的洗礼,更是教育初心的淬炼。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1组学员
今天参加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的培训,收获颇丰。上午滕老师讲解了新媒体背景下的舆情危机识别与应对,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还要学会在信息时代正确引导舆论,保护学生和自身的权益。老师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让我对舆情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下午参观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让我深受触动。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坚持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2组学员
在今天的课程中,最触动我的是舆情传播的爆炸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起看似微小的校园事件,可能在几小时内发酵为全网关注的焦点。还有某幼儿园食品安全事件,一经报道,全网几个亿的播放量,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引发全国人民广泛关注。过去我总认为,只要学校工作做到位,就不必担心舆情问题。但案例分析让我明白,舆情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一次食堂卫生投诉、一则学生管理争议,若处理不当,都可能在网络放大效应下演变成公共事件。这提醒我们,舆情管理不是“出事了才做”,而是要融入日常管理,提前筑牢防线。这次研修让我对学校舆情工作有了颠覆性认识,过去总把舆情当作“麻烦”,如今才明白,它其实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晴雨表”,处理得当能成为提升公信力的契机。
课程中丰富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面对突发舆情事件,有的因反应迟缓、处理不当,导致事件发酵升级;而有的借助科学的应对策略,及时化解危机。这使我明白,在舆情引导与危机应对中,不仅要快速响应,更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要遵循公开透明、真诚沟通的原则,及时向公众发布准确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同时,教师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舆情应对,维护学校良好形象。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3组学员
今天聆听了陕西师范大学滕朋教授关于“学校舆情引导与危机应对”的讲座,受益匪浅。滕教授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舆情的特点、传播规律及应对策略,让我深刻认识到舆情管理在校园工作中的重要性。
讲座中,我们学习到舆情应对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介入、早引导”,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主动发声,以透明、真诚的态度回应公众关切。同时,滕教授强调危机公关中的“黄金四小时”原则,提醒我们在突发事件中必须快速反应,避免谣言扩散。
此次学习让我们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教学,还需提升媒介素养和危机意识,学会在复杂舆论环境中维护学校声誉。未来,我们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4组学员
7月10日上午,滕朋教授特别强调:高校舆情本质是机构与公众的信任再生产过程,有效的沟通不是"灭火",而是通过制度化对话重建共识。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危机转化能力",将舆情事件转化为治理改进的契机。
下午跨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我立刻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浮躁的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进入这里,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战役,取得了对国民党战争的全面胜利。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张张感人的历史图片,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历史故事,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林伯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革命的事业奋斗不息的风采,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解,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和震撼,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5组学员
现场教学中,西安航空职院产教融合基地、陕西师大教育博物馆等让我体会“扎根实践”的教育力量,红色教育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中完成精神洗礼,感悟教育需延续精神传承。
此次研修让我明白,未来,我将把“政策高度”“技术深度”“育人温度”融入教学,在AI浪潮中站稳教育主阵地,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6组学员
滕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让我受益匪浅。滕教授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学校舆情是校园管理、教学活动、师生关系等产生的舆论动态。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处理不当易损害学校声誉,干扰正常运转。
舆情的引爆往往源于事件本身的敏感性,如师生权益、校园安全,校园霸凌等问题,极易引发公众关注;信息不透明导致的猜测与谣言,也会加速舆情发酵;同时,短视频、社交平台等载体裂变式传播,进一步扩大影响。
危机载体可分为线上线下。线上的微博、抖音、家长群等传播迅速,情绪化表达突出;线下则表现为家长聚集、传统媒体介入等。应对时需把握黄金4小时,线上用简明扼要的内容及时回应,线下安排专人沟通,以真诚的态度、公开透明的信息化解矛盾,将舆情危机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契机。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7组学员
今天,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滕朋教授的“学校舆情引导与危机应对”讲座。滕教授以鲜活案例为引,解析了舆情从萌芽到爆发的规律,强调“黄金响应期”内要做到“态度真诚、信息透明”。模拟处置环节中,我们分组应对虚拟校园舆情,在滕教授的点评中,我逐渐领悟到,应对危机不仅要讲策略,更要懂共情。
下午,参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我深感历史的厚重。这里曾是革命的火种播撒之地,见证了先烈们不屈的斗志。每一件展品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安宁。此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我们应将这份红色记忆铭刻于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历史的接力棒已传至我们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今天的学习,从理论课堂到红色现场,从方法技巧到精神传承,让我明白:应对挑战既要靠专业能力,更要守初心担当。这份感悟,将指引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稳步前进。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8组学员
7月10日,先后参与了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滕朋教授的专题讲座,以及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红色教育实践。这两项活动不仅拓展了其教育视野,更促使其对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度思考。
一、滕朋教授讲座带来的舆情管理认知升级
作为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的专家,滕朋教授以丰富的案例解析,系统阐释了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传播的规律。他指出,学校作为育人阵地,面对信息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新媒体生态,需建立“监测—研判—回应—修复”的全链条舆情管理机制。讲座中,滕教授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不仅体现在信息甄别能力上,更需具备将教育理念转化为网络传播语言的能力。
二、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引发的精神传承思考
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参观过程中,大量实物史料与场景还原,让这位教师对革命历史产生了具象化认知。锈迹斑斑的公文包、泛黄的电报底稿、简陋的生活用具,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服务群众的事迹。讲解员讲述的“八办”工作人员克服物资匮乏、保障抗战物资运输的故事,尤其让其深受触动。
这种沉浸式学习带来的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补充,更引发了对教育使命的再思考。中职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而红色精神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品质,恰是职业教育需传递的核心素养。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多次驻足于“青年革命者技能报国”的史料展柜前,联想到当代中职学生的成长路径,如何让红色故事转化为技能学习的精神动力,成为其当下思考的重要课题。
组稿:吴海菊
摄影:研修小组 贺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