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济宁教育学院!
官网
您当前的位置:
智赋师能,数启未来 ——济宁教育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 专业发展专题研修班研修纪实(四)
来源: | 作者:培训处 | 发布时间: 2025-07-22 | 89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为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师在智能时代的教学能力与素养,济宁教育学院精心组织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修班”。这场以“智赋师能·数启未来”为主题的研修,旨在通过前沿理念的引领与实践方法的分享,助力教师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找准方向,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在这里,从AI技术的基础认知到教学场景的落地应用,从数据思维的培养到创新课堂的构建,每一位参与者都在沉浸式学习中探索着教育数智化的无限可能。以下呈现的,是老师们在研修路上的思考、感悟与实践构想——有对技术应用的初体验,有对教学变革的深思考,更有对未来教育的热期盼。这些真实的声音,正是参训教师在“学-思-践-悟”的循环中,完成了从“技术适应者”到“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蜕变,这不仅是技术的洗礼,更是教育初心的淬炼。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1组学员

7月9日上午,我们走进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参观交流。实训室里,先进的设施与学生们专注的舞蹈让我深切感受到职业教育的实践魅力。刘强伟校长关于学校发展、专业设置及升学路径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学校在适应市场需求、助力学生成长方面的诸多努力与创新,其前瞻性的规划令人赞叹。

下午,徐一馨老师关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分享干货满满。她结合自身经历,剖析了赛教融合对中职一线教师成长的积极影响,也反思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让我认识到,竞赛不仅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契机。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2组学员

徐一馨老师关于“赛教融合”的分享直击核心,发人深省。她以“炒一盘菜”的比喻精妙点破教学本质:如同厨师决定菜品的优劣,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法及对学生的认知深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成败。这深刻揭示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即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

在赛教融合模式中,“赛”是手段,“教”与“学”是目的。徐老师强调,信息化工具、AI技术等如同“调味料”,旨在提升教学效率、促进理解。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是否解决教学痛点、能否激发学生主动性,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

教师成长路径被精炼为“潜心钻研、强化意识、开拓创新”。这要求我们深研教材学情,坚守“以学生为中心”,并勇于创新方法。例如大单元教学需构建知识链条,而AI可视化等创新手段的落脚点,仍是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技术是“趁手的厨具”,教师扎实的学科功底、学情洞察与课堂调控能力才是“主厨的基本功”。

现代社会淘汰的是不会用AI的人,是不学习的人,它并非鼓吹技术至上,而是强调保持成长的开放性。AI是机遇,如数据分析精准学情、平台延伸课堂互动,但必须服务于教学本质。

徐老师的分享使我明晰:赛教融合的核心是“以赛促长”。课题成为锚点,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教学行动,用研究破解育人难题,方能实现“守正创新”。教师既要扎根教学,潜心钻研(深谙“食材”);又要拥抱变化,善用技术(精准“调味”),最终呈现“色香味俱全”的教学效果。未来,我当以开放心态学习新技术,以扎实行动深耕教学,在守正与创新中稳步前行。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3组学员

徐一馨老师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分享让我看到了竞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际案例,我了解到如何将竞赛标准融入日常教学,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在教学实践中借鉴。

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人机协同”的模式,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技术应用中保持教育温度。我将把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AI+教育模式,为培养新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4组学员

7月9日上午,我们参观了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让我认识到实训室不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更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平台。它让教育从“纸上谈兵”走向“真操实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挑战。学校应持续优化实训资源,教师也需合理设计实训项目,最大化其教学价值。

徐一馨老师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模式下中职一线教师的成长反思”讲座,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广博知识使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蜕变为“智慧启蒙者”,在碎片化信息时代,这种整合与迁移知识的能力,正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学识广度最终决定了教育空间的深度。”在未来我们将努力学习各类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5组学员

7月9日的学习,以“现场教学”带来的直观触动开篇,以“赛教融合”的经验分享收尾,恰似一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完整循环,让我对“教师成长”的路径有了愈发清晰的认知。

上午,我们跟随刘强伟副校长走进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漫步校园,我们深切感受着这所学校厚重的发展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底蕴。国标班的同学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那灵动的舞姿与饱满的情感,构成了一场视听盛宴,让人沉醉其中。随后,在学校报告厅,我们聆听了主题为“从‘中职起点’到‘高职腾飞’,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西旅实践”的分享。该校秉持着“面向产业、面向就业、面向市场”的理念,致力于铸就专业品牌、创建一流职校,其在中高职贯通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令人深受启发。

下午,徐一馨老师带来的“赛教融合模式下的成长反思”讲座,更像是一场“成长方法论”的深度揭秘。作为“陕西省教学能手”,她结合自身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竞赛获奖者”的亲身经历,深入拆解了“以赛促教”的底层逻辑:教学中要善用信息化手段,要回归课堂本质、与专业紧密结合,要鼓励学生主动创作,并注重渗透职业认同感。她强调,教学不应是为了展示而进行,而应不断反思:学生真的听懂了吗?教师自己真正讲透了吗?

讲座中,关于“AI赋能职业教育教学”的探讨也让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学会模仿借鉴,更要在课堂中勇于创新;要潜心钻研教学,强化创新意识,开拓思维边界;要扎根教育事业,立足专业领域,精心谋划教学创新。同时,要转变固有思维,开拓进取,认真打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每节课的重难点烂熟于心,做到随意翻阅任何一课,都能从容呈现完整且优质的课堂教学。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6组学员

徐一馨老师以其扎实的实践积淀与深刻的反思洞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赛教融合如何切实赋能中职教学的精彩分享。她以鲜活案例,层层剖析,生动展现了赛事资源与日常教学间的转化路径,令人深受启发。讲座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揭示了三大融合机制:

1.赛事启发教学创新。徐老师展示了如何敏锐捕捉各级技能竞赛的前沿理念、真实任务与评价标准,将其转化为日常课堂中激发兴趣、指向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灵感来源。

2.竞赛标准驱动教学提升。她深入阐述了将竞赛所要求的高规格技术规范、严谨操作流程与职业素养标准,科学拆解、有机融入常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有效提升了教学的精准度与职业契合度。

3.备赛过程催化教师成长。尤为珍贵的是,徐老师以自身突破舒适区的真实经历为证,强调积极参与竞赛指导与备赛本身就是教师实现专业蜕变的加速器——在挑战中深化技术理解、优化教学方法、锤炼应变能力。

徐老师的这场讲座,为在座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份极具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的专业成长蓝图。徐老师用她自身的经历证明:主动拥抱竞赛机遇,勇于在压力中锤炼,是突破职业瓶颈、实现能力跃升的关键路径。其分享不仅传递了方法,更点燃了教师们追求卓越、持续精进的热情。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7组学员

徐一馨老师分享的“赛教融合”模式,如同一束强光,为我照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赛事不仅是教学成果的“试炼场”,更是自我突破的熔炉。从精心备赛的专注投入,到赛场上的实战检验,再到赛后对经验的凝练转化,每一个环节都催生着教学创新与自我迭代的契机。

尤其令我深思的是,赛教融合所构建的“闭环成长”机制。在参赛过程中,我们得以跳出日常教学的舒适圈,在汲取同行精华的同时,深刻反思自身不足。那些在赛事中千锤百炼的精品课程、创新教法,最终如活水般反哺日常课堂,让教学实践在反思与优化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这种“以赛促教、教赛相长”的良性互动,正是提升职业教育课堂质量的强劲“助推器”。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8组学员

7月9日下午,聆听了徐一馨老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模式下中职一线教师的成长与反思》讲座,我们深受启发。徐老师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洞察,为我们揭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这一模式的真实内涵与操作路径,远超对“竞赛”的常规理解。

徐老师首先强调了“团队建设”,点明了竞赛成功的根基。团队组建需关注团队人数、专业背景、擅长领域、合作意识,这启示我们,竞赛绝非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研读文件、精准定位“有基础、有资源、有亮点”的参赛主题,再到深入论证主题与教学内容的逻辑重构,每一步都需团队反复碰撞、优势互补。这让我们反思日常教研中的协作深度,如何将竞赛中“紧致融合”的团队协作模式常态化迁移到常规课程开发中,是提升整体效能的关键。

讲座中,徐老师以西安多所职校的具体案例展现了竞赛如何倒逼教学内容重构。成功的赛教融合,本质是让竞赛项目成为教学改革的“催化剂”,成果最终服务于课堂实效的提升。徐老师对“信息化教学两面性”的剖析尤为警醒,“不要为AI而AI!”的呼吁振聋发聩。她提出的“强化意识、开拓创新、立足专业、谋划创新、转变思维”等理念,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落地的行动地图。

 


组稿:吴海菊

摄影:研修小组  贺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