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为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师在智能时代的教学能力与素养,济宁教育学院精心组织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修班”。这场以“智赋师能·数启未来”为主题的研修,旨在通过前沿理念的引领与实践方法的分享,助力教师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找准方向,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在这里,从AI技术的基础认知到教学场景的落地应用,从数据思维的培养到创新课堂的构建,每一位参与者都在沉浸式学习中探索着教育数智化的无限可能。以下呈现的,是老师们在研修路上的思考、感悟与实践构想——有对技术应用的初体验,有对教学变革的深思考,更有对未来教育的热期盼。这些真实的声音,正是参训教师在“学-思-践-悟”的循环中,完成了从“技术适应者”到“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蜕变,这不仅是技术的洗礼,更是教育初心的淬炼。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1组学员
上午穿行于陕师大教育博物馆的四个展厅长廊,教育史馆里华夏千载的智慧沉淀如星河铺展,红烛校史馆中前辈师者“燃己照人”的赤诚风骨令人心折,妇女文化博物馆展现了教育如何成为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力量,历史文化馆则进一步揭示了教育作为文明血脉的深沉根基。四个展厅汇聚成一条磅礴的精神长河,无声却有力地滋养着我作为职教人的信念根系——我们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命脉的守护者与接续者。
下午的《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解析》讲座,如一场及时雨浸润心灵。专家以真实案例为镜,剖析了职校师生在技能学习、人际交往与未来规划中的独特压力与心理困境。这些具体解析,不仅点亮了识别学生青春期迷茫与职业焦虑的慧眼,更传授了建立信任沟通、化解潜在危机的实用桥梁搭建之术。这场讲座让我明白:为师者不仅要传授技艺,更需成为学生心灵暗夜中的掌灯人,为他们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2组学员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陕西师范大学周全丽老师关于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解析的报告。听完之后,我的内心仿佛被打开了一扇窗,豁然开朗。
周老师的案例教学为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让我学会了如何打开学生的心门。我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单纯的说教,而是要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心理问题。反思自己过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总认为只要把知识传授好就足够了,如今看来,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留意学生的状态,一旦发现学生情绪低落,要及时干预。同时,我也会抽出时间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3组学员
今日参观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与图书馆,深感教育文化的深厚底蕴。教育博物馆陈列丰富,从古代科举文献到近现代教育史料,生动展现了中华教育的发展脉络,让我对教育的历史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书馆藏书浩瀚,学习氛围浓厚,现代化的设施与人性化的服务令人印象深刻。静坐阅览区,沉浸于书香之中,深感知识的力量与学习的价值。此次参观不仅使我拓宽了视野,了解了智慧图书馆借阅系统,更坚定了我终身学习的信念,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勤勉求真,传承教育精神。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4组学员
中国教育馆以“从庠序之学到现代学校”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教育史。展柜中陈列的近代教科书及教学用具,仿佛在诉说着教育的传承与变革,让我联想到先贤们在艰苦条件下探索真理的执着。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展区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再现了抗战时期师生们在窑洞中坚持办学的场景。斑驳的课桌、泛黄的课本,无不传递着“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与当代“西部红烛”的育人理念一脉相承。这让我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
周全丽教授讲授的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解析,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坚持共情、尊重、真诚、积极关注等原则,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5组学员
7月8日的学习,像一场“时空交错”的旅程——上午在教育博物馆触摸教育的历史脉络,下午在心理健康课堂倾听师生的心灵回响。两场活动交织出教育的双重视角:既需要“回望来时路”的传承,更需要“关注当下心”的温度。
上午的现场教学,跟随班主任走进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仿佛翻开了一本“立体的教育史”。走进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传统建筑的厚重与现代设计的灵动交织,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教育的温度。中国教育馆里明代典籍的墨香、校史馆中教师教育的印记,让我们触摸到教育薪火相传的脉络。秦砖汉瓦沉淀文明,书画珍品映照传承,更让我们懂得: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作为教育路上的追光者,当以史为鉴,守正创新。
下午,周全丽老师的“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解析”,则将这份“关注”聚焦到了“心灵”层面。她分享的案例中,有因家庭原因封闭自我的女孩,有因成绩落差陷入焦虑的男生。“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不被看见’的孤独。”我们常关注学生的“成绩进步”,却忽视了“情绪波动”;总强调学生的“努力进步”,却忽略了“心理负荷”。她演示的“共情式沟通”技巧,告诉我们教育的“温度”,就藏在“主动倾听”的细节里。
一天的学习,历史是“根”,心灵是“魂”。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站在教育的历史长河边,传承“育人”的初心;更要蹲下身来,用共情与陪伴,守护每个学生的心灵成长。这一刻,让我对“教师”二字的分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6组学员
周老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从班主任视角给我们提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危机的思路和方法,我深刻认识到职业院校学生面临技能学习、就业压力、社会认同等多重挑战,心理健康工作需更具前瞻性和精准性。核心收获如下:
1.预测是关键。通过入学心理测评、日常行为观察如出勤率、社交回避、学业波动等数据建立动态预警模型,可早期识别焦虑、自卑倾向学生。需结合职校特点,关注实习适应期、技能考核期等高压节点的情绪波动。
2.干预需分层。普适性干预:开设职业规划心理课,强化抗挫力与职业认同;利用团体辅导化解人际冲突。精准化干预:对预警学生实施“一生一策”,联合班主任、企业导师提供技能支持与心理疏导,避免问题职业化。危机联防:建立“心理教师-辅导员-家庭-实习单位”信息网,确保突发危机快速响应。
3.特色化实践。将心理健康融入技能培养——例如通过工匠精神培育提升自我效能感,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开展职场模拟压力管理训练。
职校心理健康工作需以“预测前置化、干预场景化、支持全员化”为原则,将心理韧性转化为职业竞争力,真正实现“育心”与“强技”融合。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7组学员
参加周全丽老师关于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解析的讲座,我收获颇丰。周老师讲解了心理危机的三种类型:发展性危机,像升学、就业这种个体在成长发展关键节点面临变化产生的心理失衡;境遇性危机,是因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引发的心理冲击;存在性危机则是个体对人生意义、价值等根本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内心冲突。了解这些类型,让我能更准确理解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
识别重点人群至关重要。可从学生的情绪、认知、行为、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判断,比如情绪上的大起大落、认知上的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上的社交回避、身体上的失眠等。同时,家庭问题、学业困难、经济压力等特殊情况的学生也是重点关注对象。评估环节,要全面收集信息,包括当事人情况、个人史以及他人反馈,再借助专业量表和观察,评估情绪状态、自杀自伤风险、社会支持系统和应对能力等。在应对策略上,针对不同程度危机,采取相应措施,如心理支持、联系家人、住院治疗等,同时构建家校联动、专业干预团队协作的长效机制。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8组学员
今天有幸聆听了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周全丽老师题为《职业院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解析》的专题讲座。讲座紧扣“心理危机”核心议题,层层深入展开三部分内容,既拆解了认知误区,又提供了实操路径。
在“正确认识心理危机”部分,周老师结合真实案例解析,深刻阐释:心理危机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个体面对重大压力时的正常反应。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成长期,学业转型、技能习得、社会适应等多重压力交织,危机反应更易显现。这一解读打破了过往对心理危机的模糊认知甚至恐惧感,为科学、理性应对奠定了基础。
“心理危机发现识别”部分,则为教育者提供了一套操作性极强的“雷达监测系统”。周老师细致梳理了言语、情绪、行为等多维度预警信号:例如突然的学业滑坡、社交退缩、反常的言语表达(如“活着没意义”等消极表述),或是作息紊乱、自我伤害倾向等。她特别强调,职业院校学生的危机诱因往往与学段特点紧密相关——可能源于技能掌握困难的挫败感、就业前景的焦虑,或是集体生活中的人际冲突。这要求我们的日常观察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纪律管理,而需更敏锐、更具针对性地捕捉学生的细微变化。
最核心的“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策略,堪称讲座的精华。周老师清晰拆解了干预的关键步骤:从初步接触时的信任建立,到安全评估中的风险分级,再到情感支持时的共情回应,最终实现专业资源的有效链接。她着重强调“共情而非评判”“稳定化优先”等原则,并通过“案例解析”模式,让抽象理论瞬间具象化,使我们深刻理解了如何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精准介入,如何协同家长与心理专业力量构建支持网络,以及在校园内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的紧迫性。
组稿:吴海菊
摄影:研修各组 贺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