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济宁教育学院!
官网
您当前的位置:
智赋师能,数启未来 ——济宁教育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 专业发展专题研修班研修纪实(一)
来源: | 作者:培训处 | 发布时间: 2025-07-19 | 55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为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师在智能时代的教学能力与素养,济宁教育学院精心组织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修班”。这场以智赋师能·数启未来为主题的研修,旨在在通过前沿理念的引领与实践方法的分享,助力教师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找准方向,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在这里,从AI技术的基础认知到教学场景的落地应用,从数据思维的培养到创新课堂的构建,每一位参与者都在沉浸式学习中探索着教育数智化的无限可能。以下呈现的,是老师们在研修路上的思考、感悟与实践构想——有对技术应用的初体验,有对教学变革的深思考,更有对未来教育的热期盼。这些真实的声音,正是参训教师在“学-思-践-悟”的循环中,完成了从“技术适应者”到“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蜕变,这不仅是技术的洗礼,更是教育初心的淬炼。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1组学员  

在学习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与AIGC以后,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智能新世界的大门。

机器学习如基石,赋予系统从数据中“学习”规律的能力,让计算机拥有了一定自主判断力。深度学习则是其进阶,多层神经网络模拟人脑,在图像、语音识别等领域大放异彩,能精准捕捉复杂特征。

大模型的出现更是震撼,海量参数与数据训练出的它,具备强大泛化能力,成为通用智能的雏形。而AIGC依托上述技术,实现了从文本生成到图像、视频创作的跨越,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

通过陈卫卫博士的讲解,我深刻认识到技术间的紧密关联与迭代发展。它们不仅改变着传统行业模式,更在重塑人类生活方式。未来,我将持续深耕,探索如何让这些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在智能发展的浪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2组学员

上午,高居红教授的讲座让我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更是为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交流工具,必须将英语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增添竞争力。

下午,陈卫卫博士的讲座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巨大潜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例如,利用智能语音识别软件纠正发音,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推送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阅读和听力材料。同时,在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如智能写作批改系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让英语学习更加高效、有趣。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3组学员

今天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赋能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开班典礼,深刻感受到AI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下午聆听了《用人工智能解锁智能生产力》的专题报告,进一步认识到AI在教学创新、个性化学习及教育管理中的巨大潜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意识到教师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AI工具融入教学实践,例如利用智能分析优化教学设计,或通过生成式AI辅助课程开发。同时,作为教育者更需保持理性思考,平衡技术与人文关怀,确保AI服务于育人本质。  

此次培训让我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既要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也要探索AI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为学生创造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期待在后续课程中深入学习,赋能教育实践。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4组学员

通过参与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势与政策和AI变革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AI技术为职业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无限可能。AI技术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同时,AI技术还促进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我相信AI技术将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技术将为职业教育带来更加深刻、广泛的变革。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积极参与到这一变革中来,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5组学员

上午的开班仪式后,高居红研究员以“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势与政策”拉开了理论学习的序幕。她用“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政策脉络,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职教二十条》等文件,点破了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不仅要培养“技术能手”,更要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不是口号,是渗透在课程设计、师生互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作为教师,我常纠结于“如何教得更高效”,却忽视了“教什么更有价值”。政策的解读让我明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根基在“育人”,方向在“对接产业”,这为我今后的教学规划锚定了坐标。

下午聆听了陈卫卫教授关于“AI变革:用人工智能解锁智能生产力”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陈教授从人工智能的基础讲起,详细介绍了其基本概念、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AIGC等前沿技术,以及主流人工智能模型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这些内容如同一座知识的宝库,为我打开了通往智能教育的大门。尤其是对大模型和AIGC的讲解,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知识传递和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强大能力。AIGC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教学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而大模型则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为教育提供了更智能的辅助工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教授关于“解锁智能生产力”的部分。他提到的代码生成工具、AI提示词等应用逻辑,让我看到了AI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巨大潜力。这些工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6组学员

近几年师范学校向职业学校的转型过程中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绩可喜可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无所得,离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才还有很大的距离。两位老师的报告事实详实,逻辑严密,其认真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高居红老师的报告中提到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未来方向,也是破解学生学习困难的途径。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热爱学习的,只是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如果我们的专业课老师有一身好技术,学生自然会产生对技术的尊重,我们的非专业课老师,如果再懂一点专业,教学将会更有吸引力。

陈卫卫老师谈到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生产力的影响。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还未定论,但作为老师要始终站在学习的前沿,要把人工智能学起来用起来,比如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等。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7组学员

重返陕西师大参加综合素质培训,让我对中职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有了全新认知。培训中,专家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场景,从智能教学资源开发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中职思政课教师,我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它能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让思政教育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在未来教学中,我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努力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8组学员

AI 技术为职教改革提供了强大助力。在教学中,AI 学情分析系统能像“学习 CT”一样,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帮助我们实现“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指导;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则解决了实训难题,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反复练习,技能掌握效率提升。这些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激活教学效能的“智能助手”。

作为一线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接下来将从三方面行动:一是主动学习 AI 工具,把虚拟仿真资源融入课堂;二是在教学中强调 “智能 + 技能”融合,不仅教学生用 AI 软件,更要培养他们用 AI 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职教高质量发展需要政策引领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我们既要做 AI 技术的应用者,更要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者,让技能教育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组稿:吴海菊   

摄影:研修小组  贺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