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经典是千年师道的智慧长河,师德涵养是教育初心的精神根系。济宁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号召,深耕儒家文化沃土,将“修己安人”的师道精髓熔铸于教师培养体系,举行第二期“读经典 润师德”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活动,在“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中,研习经典涵养师德初心。全体教师从《大学》中体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于《学记》里探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教育智慧,在字里行间触摸教育的本质,在研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无论是课堂上的共读感悟,还是笔尖流淌的育人思索,皆凝结着对“为学、为教、为人”的深刻叩问。分享教师研修心得,既为留存文化传承的现场,更期激荡教育创新的涟漪,愿这些源于经典、发乎真心的文字,成为彼此滋养的精神纽带,让传承与创新在教育的土壤里共生共长,让师德的芬芳在经典的浸润中愈发醇厚。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主持人:研读4组学习委员 毕德才
读经典润师德,守初心育英才。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内容。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研学心得交流分享。首先,感谢研读导师这段时间的精心授课和辛勤付出,感谢学院领导为我们创造这次研读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今天的分享,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对师者初心的庄严叩问。让我们在经典的浸润中,感悟师德真谛,共话教育情怀!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班副班长 周利群
传第十章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君子有絜矩之道;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未;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我就君子有絜矩之道谈一下认识:
“絜矩之道”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身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师者,人之模范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把自己锻造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
要不断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教师要秉持学以致用、躬行不怠、求是创新的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追求,传承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将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牢牢把握以德育人、贯穿融入的方法,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个环节,贯穿职业教育整个领域,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主持人点评】分享人将“絜矩之道”与师德涵养相贯通,既有对经典义理的深刻阐释,又有对育人实践的灼灼热忱,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当代回响,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与思考。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1组学员 张爱弟
《大学・传第十章》中 “絜矩之道” 蕴含的推己及人智慧,照亮了教育前行的道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的深刻阐述,更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大学・传第十章》以 “絜矩之道” 为核心,强调推己及人的智慧。实践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间的同理心纽带。为打破 “教师讲、学生困惑” 的僵局,我在机电专业班开展了 “数学痛点普查”。通过匿名问卷和一对一交流,我发现42%的学生因函数图像抽象而焦虑,69% 认为公式推导与职业需求脱节。记得一位学生在问卷中写道:“老师,那些函数图像就像天书,我实在搞不懂它们和我以后专业有什么关系。”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若不能 “恶学生之所恶”,再精巧的教学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此后,我开始尝试将函数图像与机械零件的尺寸变化结合,用汽车发动机的活塞运动轨迹讲解函数的变化规律。当学生们在实训室拿着零件模型,对照着函数图像讨论得热火朝天时,我知道自己找对了方向。
“仁亲以为宝”的警示,让我对数学的育人价值有了全新的认知。在概率教学中,我引入 “赌徒谬误” 案例,结合真实发生的校园贷悲剧,用期望值计算揭露借贷陷阱的本质。课堂上,学生们紧皱眉头,认真分析每一个数据,课后还自发组织了 “理性消费” 主题讨论。
研习《大学・传第十章》,让我深刻领悟到,数学教育不仅是公式的推演,更是 “絜矩之道” 的践行场域。当我们在数理逻辑中注入 “明德” 的温度,在严谨推导中彰显 “日新” 的活力,中职数学课堂便能成为孕育工匠精神的沃土。
【主持人点评】分享人将“所恶于上,毋以使下”的经典智慧,转化为数学课堂上的“痛点普查”。当函数图像化作活塞轨迹,概率公式揭开校园贷迷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创新,更是对“德者本也”的躬身实践。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1组学员 马力晶
“絜矩之道”讲的是推己及人的处世准则。所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这让我想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班里有个孩子总在课堂上插话,我曾当众批评他“不尊重老师”。直到某天公开课上,他突然打断我的发言,那一刻,我瞬间体会到被轻视的难堪——原来我自己也厌恶被粗暴打断,却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学生。那堂课结束后,我主动找那个孩子道歉,并和他约定用“举手三次”的暗号提醒彼此。这件事让我明白,“师德”不是高高在上的训诫,而是将心比心的共情。
读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联想到家校沟通中的困境。以前面对家长质疑时,我总急于辩解,直到学习这段话后才豁然开朗:家长“所恶”的并非老师本人,而是信息不透明带来的焦虑。于是我开始每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用照片和语音分享孩子们的成长点滴。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改变竟让家校关系从“对抗”走向了同盟。
师德师风方面,“诚意、正心” 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教师自己怀有真诚之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我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上的失误,在课堂上对学生发了脾气。课后,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向学生诚恳道歉。从那以后,我更加注重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公正平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这不仅让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让我深知教师的品德修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自身修养上,《大学》强调“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修身” 是我一直在努力践行的。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教育者的成长本就需要反复打磨。如今我的备课笔记里总留有一页“三省录”:教学目标是否贴合学生真实需求?课堂互动是否让边缘学生获得参与?作业反馈是否承载温度而非冷冰冰的对错?这种持续的自我叩问,让我在浮躁的教育环境中守住了一份清醒。
《大学》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之道,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与学生并肩成长时的一份将心比心;师者的修养之光,不在耀眼的荣誉证书,而在面对孩子澄澈目光时那份“不敢懈怠”的敬畏。
【主持人点评】 分享人的分享,恰似一盏用《大学》智慧点燃的星灯,照亮了平凡教育生活中的絜矩之道。她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师者修行诠释了:所谓师德,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如保赤子”的将心比心。
【编后语】在“絜矩之道”的专题讨论中,我们不断触摸着儒学经典中最具温度的人文肌理。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的古老训诫穿越千年,我们惊觉这种推己及人的道德自觉,恰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精神资源。在社会治理中,“絜矩”是领导者对民意疾苦的躬身丈量;在商业活动中,“矩度”是企业家对消费者权益的敬畏标尺;在家庭关系里,“推己”是代际沟通跨越价值鸿沟的共情密码。这种以心为矩的处世智慧,既非空洞的道德说教,也不是机械的行为准则,而是要求每个人在生命实践中不断校准内心的道德坐标系。当我们今天重读“絜矩之道”,恍然发现古人早已为人类文明的困境开出药方:真正的社会治理,始于每个人对自身行为的省察;有效的价值传递,源于将心比心的情感共振。或许,当我们真正学会用"己所不欲"的尺度丈量世界时,那些困扰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价值冲突与精神焦虑,都将在这份古老的智慧中找到破局的密钥。这,正是经典永恒的生命力所在。
组稿:吴海菊
摄像:培训处 各学部